《中国中医药报》2019年3月8日第六版报道王永炎:言传身教,春风化雨
每当病人坐在我诊桌前,娓娓诉说自己的病情,或者我站起来搀扶病人时,我总是想起恩师王永炎院士,他的教诲使我永生难忘,指导着我一生的临床诊治工作,为我几十年的医疗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6年底,我从PG福运象财神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干部训练班毕业,并按卫生部规定进行半年乡村医生锻炼后,就被分配到东直门医院心内与神内综合病房工作。那时王永炎老师是综合病房的主管医师,负责带领、指导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医生、进修医生及住院医生,共计10多人。他经常结合病患进行临床教学,或讲课,或讨论病历,历时2年多,直至1979年。这一段经历使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用心看病,一视同仁
找王永炎看病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有政界,有商界,以及偏远贫穷农村的。他经常教导我们:无论是从哪里来的患者,我们都要不分贫富,一视同仁,认真负责,精心治疗。医疗工作,面对的是人的生命,不可大意,要心细如丝,用心看病,考虑周到,提高疗效,注意节俭。如一位脱髓鞘疾病的患者,昏迷不醒,在查房时,王永炎亲自给患者翻身,活动肢体,以预防褥疮的发生,病患家属感动地说:“我们是来自内蒙的患者,千里迢迢来京诊治重病,得到了王大夫的亲切关怀,耐心治疗,病情一天天见好,真是我们的福气!”
有些半身不遂的老年患者,步履艰难,行动不便,光走进诊室就需十几分钟。见此,王永炎便会立即站起来,亲切地搀扶病人,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至今仍在学习效仿。
王永炎常说,病人是我们的朋友,千里迢迢奔我们而来,不能怠慢,医生和病人是一家人,目标一致,同心同德。有了这种理念,他负责的病区医患关系很融洽。我一直记住王老的教导,“来诊是友,回诊是朋”,病区要求整齐安静,医护衣帽整齐,交班时立正站好。王永炎说:交接班是接受新任务,必须整装迎接。几十年来,我上班必戴口罩帽子,也是在那时养成的习惯。
检查病人时王永炎要求,叩诊锤要拿得好看、轻巧,不要把叩诊锤晃来晃去,要给病人亲切温暖的感觉。他以人文理念的医疗,让病人备感温馨和谐。
注重临床,视如千金
当时我们是刚毕业的医生,办事慌里慌张、丢三落四,常常问诊不全面,神经系统体检漏项目。有鉴于此,王永炎要求我们,作为住院医师,要多去看病人,走近临床,对工作要认真负责,视如千金之重。做事要一板一眼,一步一个脚印,并拿出他的进修笔记让我们学习。看到老师整齐的记录和详细的笔记,对我们是无声的鞭策、生动的教育。老师真是榜样啊,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在临床第一线。
王永炎告诉我们,要提起千斤重,放下二两轻。这句箴言,我至今理解不透。我琢磨他是否告诉我们办事要认真、严谨,一板一眼、一件一件地解决,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许多年来,在我遇事急躁时,总能想起老师说的这句话,心绪就会豁然开朗。
独立思考,一丝不苟
王永炎要求我们,中医辨证要有证有法有方,辨证准确,立法明确,以证立法,以法统方。
当时神内病房也是以中医治疗为主,配以西医检查和治疗。王永炎治疗神经内科疾病经验丰富,辨证精准,紧抓风、火、痰、瘀、虚的病因和病理转化机制,常用的方药有王氏星蒌承气汤、天麻钩藤饮、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及柴胡剂系列方,每个病例都有证候、立法、方药。每位门诊病人都体现以证为纲,以法带方,君臣佐使,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中医技巧。药味取舍,各有所用。他最常用的活血药有水蛭、穿山甲、宣木瓜,常用的解痉药有蕲蛇、乌梢蛇、赤芍,常用的明目药有谷精草、密蒙花、望月砂、霜桑叶等,化痰、化湿药皆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与使用方法。王永炎要求我们学习老师的思路,学会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开方。签字要工整,处方要字体清晰。我至今珍藏着他40年前的诊病处方,字迹清秀,签字工整。王永炎说,字是让别人看的,写出来要有竖有横,不能潦草像鬼画符一样,让病人不认识,多练习字就能写好。
身教言传,严谨治学
王永炎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精神感染和教育着我们。病区里没有说教式动员,没有口号。我们这群小医生们都专心学习,努力工作,到处是你追我赶、如火如荼的景象。
每次病历讨论,王永炎总是做最后总结。把每个病例,病因病机向我们示教清晰。我清楚地记得,某患者痰声辘辘,深度昏迷,四肢瘫痪。王永炎首先检查病人三步九候,亲手按脉。然后分析其病因病机为肝风暴动,风阳上扰,痰浊瘀血阻窍,阴阳之气不能顺接,脉络不通,肢体失用,二便自遗,“这叫危证,属中风中脏腑之阴闭。”王永炎说。他制定抢救方案,向家属说明情况,甚至连怎么交待家属都一一告诉我们,真是手把手、不厌其烦地教授,使我学到了处理急危证的经验及与家属交流的技巧。
急诊医疗如履薄冰,随时可能出现意外。我记住王永炎的这些教导和经验,10多年的急诊工作从未出事故,从未与病人发生口角。真是太感谢老师的教诲了。
在王永炎的字典里,装满着知识、文化和精到的医疗经验。他善于培养人才,关心爱学习的有志之才。王永炎常说,好事多磨,要想攀登,要想进步,就得辛苦。他常教导我们,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苍天不负苦人心。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我们每一个小医生都认真读书、悉心钻研。几十年来,王永炎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中医人才,有些已是中医界的栋梁,真乃严师出高徒啊!
由于我自己的原因,当年离开了神经内科,但老师的教诲永远鞭策着我,指导着我的医疗实践。我很庆幸自己,在学习的征途上,能遇见了这么好的老师,接受这么严格的专业训练,但也后悔自己当年未能把握良机,再多一点时间随师学习与聆听教诲,深感愧疚和遗憾。
时光荏苒,如今我虽已过古稀,而老师的谆谆教诲却使我永生难忘。滴水之恩,当源泉相报,感谢恩师之培育,唯愿弘扬恩师之德,继承恩师之术,使古老的岐黄之术散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