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6月5日中医周刊报道我校贯通式培养让中医教育更卓越
高考在即,填报志愿紧随其后。到底报哪所学校,哪个专业呢?本月我们将陆续盘点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特色和优势,让有志于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学子报志愿不再迷茫。本期,记者采访了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田润平。
先行先试中医长学制模式
记者:考生非常关心专业选择与未来发展,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的专业设置有何特色和优势?
田润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医人才的培养具有厚积而薄发的特点,其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作为唯一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建设中医药高等院校,唯一教育部、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唯一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和中药学三个学科同时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始终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精神,将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为学校的责任与使命。
自1956年建校以来,北中医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本科生,是全国最早开展该专业招生的四所院校之一。1991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创中医学专业七年制。2012年,率先实行中医学七年制转“5+3”培养模式,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培养计划,并制订分流后的培养方案。
中医人才培养存在“继承不足、发扬不够”等问题,自2011年开始,学校针对上述问题,着力于中医学专业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且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从人才培养的全局视角出发,通过顶层设计,边实践、边完善。2011年,为培养掌握中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且具有国际视野及高水平中医药研究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前期七年制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创办了定位为中医临床拔尖人才培养的“5+4”模式的岐黄国医实验班;次年,为了培养具备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能力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高级临床专业人才,推出了卓越中医师培养“5+3”模式,取代原有七年制医学教育,成为中医学专业长学制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目前,卓越中医师培养“5+3”模式分为5个方向——卓越中医师、卓越中医师传承方向(京华传承班,与北京中医医院联合培养)、卓越中西医结合医师、卓越针灸推拿医师和卓越中医骨伤科学方向。
在岐黄国医实验班,北中医将其具体解析为“4+3+2”(基础阶段+临床阶段+拓展阶段),培养后期将分化为临床型与科研型两类人才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在入学之初,学校即为每位学生配备知名教授(中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作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中医经验的传承与指导,同时指导中医经典等课程的学习,真正实现了“贯通设计、分段考核、阶梯上升、海内外联合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还引入“多校园”教育理念,增加海外学习阶段,学生将相继经历学校校园、国内西医院校和海外医学院校三个不同的校园学习和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形成国际化视野。
自主招生更重视家传背景
记者:自主招生在普通高校并不稀奇,但北中医为何会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首先提出自主招生,它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田润平:选好苗是成就参天大树的根本。有专家提出,目前的高考选拔模式并不能很好地契合中医药人才的选拔需求,而且高考成绩这个硬指标会将一部分有中医药学科特长和发展潜质的优秀人才拒之门外。
作为祖国医学传承最传统的形式,中医师承教育方式主要包括父传子受、师授徒承两种模式。中医学讲究口传心授,其中蕴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而中医师承是传习中医隐性知识的最佳模式。家传习医者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小即耳濡目染、朝夕临诊、抄方学案,加之亲人、师徒之间教练般的指导以及几代人的经验积累,更容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中医世家大多是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在传承医技时会毫无保留,倾囊尽授,“世家中医”大多有自家的“绝活”“绝招”,具有自身的医疗特色,容易形成学术流派。为此,北中医在2006年开始采用基于中医药学科特点的选拔模式进行自主招生,并首创中医教改实验班,探索以“中医文化素质”和“中医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院校—师承—家传”相结合的新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审查自主考生的报名材料时,中医的家传背景作为重要的审核要素之一。教学中发现,录取的这些具有家传背景的考生,在实践学习阶段上手较快,疗效较为确切,治疗思想和手段也颇具特色。经过13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的自主选拔工作体系渐趋成熟,并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和独特的中国印记。近5年来,每年均有近2000名考生报考自主招生。该模式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受到广泛好评,曾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注重实践训练和学科交叉
记者:在北中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多吗,如何更好地鼓励学生传承发展中医药?
田润平:实践是强化理论学习、检验理论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院校阶段学习向现实应用转化的重要桥梁。中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其实践性极强,中医教育教学更要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北中医秉承“医教协同”“药教协同”“医针一体、医药融通”等教育理念,依托30多家医院、合作的知名药企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等,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如强调中医学专业学生针灸推拿、中药辨识等能力的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等。
尤其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方面,近几年来,学校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以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为目标,发挥中医药的原创优势,秉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双创中育人”的工作理念,构建了“融通联动”双创教育模式,建设了“杏林众创空间”,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北中医注重发挥中医学科的龙头作用,从发展规划、具体举措上,打破专业壁垒,大力推动了中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实施了不同层次的建设项目。比如与航天、航海、信息、管理、传播等学科交叉渗透,建设了航海中医药学、航天中医药学、中医药管理学、中医药信息学、中医药国际传播学等学科,并且获批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或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北中医重点学科数量最多,拥有中医全科医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血液病学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人文学等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
目前,学校的中医学专业教育层覆盖全面,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非医攻博、长学制“5+3”模式、长学制“5+4”模式、博士后流动站等。此外,还设有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卫生健康事业管理>、工商管理<大健康产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大数据管理>)、药事管理、护理学、英语(医学、中医药国际传播)、法学(医药卫生)等本科招生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