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7月4日第八版报道我校吴志生:为中药制造把一道质量关
“中医药是我国几千年来的国粹,如果买中药还要跑到国外,这是我情感上无法接受的。”日前,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教授吴志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此时,他刚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如今,中药的生产制造过程面临棘手的困境。同样的中药饮片,不同的批次、不同的厂家,产品质量却参差不齐……这无疑对当前的中药制剂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如何才能保证中药制剂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解决这些痛点,吴志生团队投身于中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攻克研究。在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党委支持下,经过多年攻关,团队攻克了中药制造在线控制、中药制造数字化等核心技术,建立了中药智慧创制系列关键技术,为中药质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提供了必要保障。
不放过每一个数据
长期以来,我国中药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以从生产过程取样至实验室分析的方式为主。然而长时间的实验室分析严重影响中药制造的连续性。不仅难以实时、动态地反映中药制造过程中产品的质量状况,还导致不同批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解决此问题,核心在于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即使对于一个专业从事计算机的科研人员而言,可能一个数据就要耗费很长时间。而我们完全靠自己完成了建模算法的突破。”吴志生说。
吴志生从本科进入中药方向开始,就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我要保证每一个原始数据都是准确、完善的”。工作中,他和他的团队就是这样做的。
吴志生团队中的研究生马丽娟告诉《中国科学报》:“吴老师非常严谨,他对数据的要求非常高,甚至对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都有严格要求。他曾因为实验源头数据问题,把已经开展许久的实验推翻重来。”
在这种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下,团队最终采用在线光谱(NIR)检测技术、在线成像技术、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信息技术(IT)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技术手段,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
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工业领域,近红外分析技术是一个可实现在线控制的技术方向。但在当时,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还是一片“盲区”。
在加入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教授乔延江课题组从事该方向研究之前,吴志生对近红外几乎“一无所知”。面对未知的挑战,吴志生没有畏难,而是立即参阅大量文献着手研究。“幸运的是,我发现近红外分析技术同样需要做基础建模,而我在北京大学教授徐筱杰课题组学习时也开展过计算化学、建模方向的学习。”
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在进行近红外在线应用时,中药材很容易导致旁路系统的堵塞,必须对中药的根、茎、花等部分建立预处理系统。
“这部分的技术很难攻克。”吴志生回忆说,“在这之前,乔延江、史新元的团队已经开展了近15年的研究。面对很多质疑声,我们也曾陷入过迷茫期。”
“面对质疑、团队的失落,我们必须重振旗鼓,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去攻克难关。”吴志生向记者介绍说,“后期,我们用了四年时间来攻克核心技术,可谓是请教‘各路神仙’,通过学习其他行业并吸收创新来获取数据,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我们又开展了新一轮的攻关。”
“很庆幸我们坚持了下来。通过技术攻半,我们还申请了很多专利,并在同仁堂、康仁堂等企业进行了转化。”吴志生感慨地说。
为国粹争取话语权
目前,吴志生团队研制的中药在线控制检测等技术成功应用于安宫牛黄丸和配方颗粒、水针剂清开灵、片剂乳块消、酒剂国公酒等药品的在线控制,助力企业提质增效、节能降耗,推动中药产业质量控制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谈到下一步的计划时,吴志生说:“我们希望牵头制定中药在线控制技术的相关标准,继而上升为国际标准,为中药争取国际话语权。”
我国目前出口的中药以原材料为主,而日本等国通过有效的技术制成中成药再进行出口,显然,“无论是利润还是国际认可度,我们都很‘吃亏’。”吴志生说。
此外,韩国、日本等国在此技术领域不断申请相关知识产权并提出标准,“我们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吴志生说,“谁制定了国际标准,谁就掌握了话语权,这直接影响我国中药行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吴志生进一步说:“我们要借鉴他们在此领域的长处,善用‘他山之石’,提高中药智能制造水平,引领国际标准。同时进一步开展全国名老中医临床验方的继承和产业化,这也是我们团队所肩负的传承责任。同时,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正在领导和承担这方面工作,这也是北中医应有的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