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刊登我校党委书记吴建伟的文章《培养社会急需的中医药特色人才》
《中国教育报》
培养社会急需的中医药特色人才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特色和传统文化瑰宝,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与时俱进地推进中医药教育事业,是民族利益和历史发展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并重,遵循中医药学术发展自身规律,突出中医药特色并体现时代特征。
中医药院校应坚持走行业特色大学的发展之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关系到中医药事业长期繁荣进步和继承发展创新,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高等中医药院校要站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前沿,为确保我国在中医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作出贡献。为此,我认为,应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按照“秉承传统,崇尚创新,突出特色,强化优势”的发展理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始终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学校中心任务,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找准办学定位,突出自身优势,不断开拓创新,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推出高水平中医药科技成果、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以及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等中医药院校属于典型的行业特色大学群体,应依据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现实和未来需求,立足于中医药本身固有的特性,融合传统师承教育的优点,走行业特色大学的发展之路。
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紧密围绕社会需求和自身的优势,培养三类中医药人才——临床人才、科研人才、中医药行业服务人才。社会真正需要的中医药临床、科研或者相关行业的人才严重不足,而冠以中医药高等人才之名的大量专业不扎实、缺乏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人却占领了人才市场。
保持适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中医药高等教育不是通常意义上讲的高等素质教育,而是一种基于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职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服务于医疗卫生等相关行业的专门人才,所以,必须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合理控制规模。同时,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提高人才质量上来,重点提高中医药高等院校自身的管理水平,更加广泛地获得资金的支持,并使其运转良好。从教育本身来说,要深入研究教育的方式方法,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突出教育重点,打造办学特色。打造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特色,核心是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对全国23所中医药院校,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划分不同的等级,给予明确的指导,各校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挖掘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培养高素质人才须坚持教育创新与内涵发展
面对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要贯彻依法治校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的管理体系。按照现代大学理念,积极推动管理制度创新,制定大学章程,按照“废、改、立”原则,不断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教学、科研、医疗等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牢固树立向管理要效益的观念,强化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和约束机制,以提高执行力为核心,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保障专家治学、学术自由制度的贯彻实施,营造学术发展的良好环境。要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学术地位。通过内部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学校战略布局;通过实施重大创新工程,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建立有代表性的研究中心,进一步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要巩固优势,突出特色,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医疗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推进事业发展。
抓住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机遇,更新育人理念,调整教育结构,建立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结构上,巩固中医药类专业,积极开设有利于中医药全面参与健康事业的其他医药类及生命科学类专业,逐步开设能为中医药事业服务的其他相关专业。在层次结构上,积极探索适合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学制体系,巩固五年制、总结七年制、探索八年制,努力扩大高层次教育的办学规模,使研究生数量达到全日制在校生的40%以上。在类型结构上,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和对台、港、澳学生的教育,积极调整留学生生源的国别结构。在培养方式上,完善现行方案,以中医药教改实验班为试点,探索院校教育、家传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以强化中医药文化教育为抓手,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切入点,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在管理机制上,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研究生导师激励与淘汰机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调整学科结构,努力构建反映中医药学术特点的学科体系。调整组织结构,探讨以一级学科组建学院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合理设置三级机构。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教育创新工程、学术建设工程、名院名科及重点专科专病工程、国际化推进工程、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毕业生就业促进工程,推动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建立国际中医药信息中心、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中心、民族医药研究中心、中医药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医史文献研究中心,着力凸显学校的特色优势。以探索长学制教育新模式为主要着眼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以国家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组建大团队、运作大项目,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转化能力,引领行业科技创新。以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注重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和提高临床疗效,注重挖掘运用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法,注重院内中药制剂研发应用,注重现代诊疗技术与中医药理论实践的结合,并在一些重要病种上形成中医药治疗特色优势,从而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突出专科专病特色,提高附属医院的整体实力。
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要确立质量第一的教育观念,建立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积极探索高等中医药教育、科研与医疗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同时,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模式,构建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要。具体而言,要根据教学需要,探索开设新专业、新课程;以名师为主导,联合多学科教学力量,结合最新科研成果,编著学术观点创新、最新科研进展突出、临床实用、特色鲜明的独家教材;适当提高中医药专业课程的比重和中医药临床实习课程的比重;将本科教学阶段的公共课程和现代医学课程适当后移,将实习课程适当前移,避免非中医药学的观点与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加强临床教学,引入师承教育机制,重点解决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脱节的问题。
建设高水平大学要知足知不足,有所为有所不为
与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历史同步,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近些年来,学校获得的科研课题和成果逐年攀升,特别是在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上取得重大突破,逐步形成了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的办学优势和良性循环。我们以全球视野作为办学的着眼点,不断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展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襟怀,始终引领着国际中医药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方向。
当前,国家为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提供的良好政策环境,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50多年来积累的办学财富和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奋斗目标是:经过10余年的持续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战略举措是:坚持统筹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规范管理,实施依法治校战略;坚持固本强基,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坚持继承发展,实施特色弘校战略;坚持开拓创新,实施科技强校战略;坚持发掘积淀,实施文化塑校战略;坚持服务师生,实施和谐荣校战略;坚持全面共建,实施开放壮校战略。
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还要做到知足知不足,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找准自己的位置。这就要求相对于综合大学而言,我们“不求大只求特”,以巩固和发展自身特色、打造学科与学术亮点为要务;相对于同行业其他兄弟院校而言,我们“既求强又求优”,以发挥自身优势、占领学术制高点、保持首善地位为要务。面向未来,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都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率先垂范的重要责任。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