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中国中医药报报道我校中医专业教改试验班

发布时间:2011-04-13

《中国中医药报》2011411日第二版报道我校中医专业教改试验班,全文如下:

 

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自2007年首次开设中医教改实验班以来,招收了四届、共130名学生,教改班在招生渠道、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凝聚了校方勇气与智慧的举措,为中医学人才培养开辟了一块——

希望的田野

本报记者 徐雪莉

2007年金秋9月,有32位“特殊”的年轻人走进了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他们性格各异,对未来也有着不一样的憧憬,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家”——中医教改实验班。

说他们“特殊”,是因为这32个学生是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首次通过对中医名家子弟进行自主招生以及再次选拔后,精心选择的中医“幼苗”,而他们的“苗圃”就是该校“院校-师承-家传”相结合的中医专业教改实验班。

四年过去了,教改实验班迎来了2007200820092010四级共130名学生,他们现在怎么样了,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四年实验有哪些经验可供参考,实验班将来又会如何发展呢?

打破学校的围墙

2007年开始,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首次开设了“院校-师承-家传”相结合的中医专业教改试验班,旨在打破学校的围墙,充分结合院校教育、传统师承教育的精髓,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培养具有深厚中医传统文化、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较强的中医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创新型人才。

实验班的学生除了按规定完成以中医专业(五年制)教学计划为基础的培养方案之外,每人都有自己的导师,从入校开始就不断线地接触临床,充分利用寒暑假期,跟师临诊,安排大量的时间临床学习。

按照2007级实验班学生刘彦超的说法,整个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最累的是五年制中医班,五年制中医班里最累的就是实验班。就是这个“最累”的实验班让刘彦超感叹自己“赶上了”。

第一志愿进入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后,通过选拔,刘彦超进入了实验班,他说自己刚入校时“懵懵懂懂”,通过在东直门医院的临床跟诊后,他开始庆幸自己“赶上了”,一条坚实的、不再动摇的从医的大道在他脑中铺展开来。

把时间还给经典

2010年,教改实验进入第二阶段,学校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大幅调整,将《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外医学史》四门基础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中医思维训练,把金子一样宝贵的课时交给了传统文化。

这一调整让2010级实验班学生窦豆和她的同学们“相当着急”。

因为按照新的课程安排,2010级实验班的学生入学一年来,不会接触任何中医学专业主干课程,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有关哲学、医学史和医古文方面的课程,踌躇满志的实验班学生接受了一次“淬火”。

窦豆说,眼看着其他班的同学都学了中医基础,我们还在这学哲学,同学都相当着急。但是一年下来,慢慢发现自己身边的同学有了“中医范儿”了,言谈之间总有中医学和传统文化的知识闪现,有了这一年的积累,相信自己学习中医更有基础。

“去临床看一看

比上巩固专业思想课管用”

“我是2008级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刚入校时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痛苦,如果不是实验班带来的一系列改变,我肯定退学了。” 说起刚入校时的情景,赵鹏飞将“痛苦”两个字重重地说了出来。

“当时有很多人质疑中医,其中不少人还出身于中医院校,上课的时候甚至有个别同学拍着桌子喊‘中医不科学,我们要学科学’”。

没想到进入教改实验班后不久,赵鹏飞就“变”了。

“有人说水深,有人说水浅,那就小马过河,自己走走看。”进入实验班后,赵鹏飞来到东直门医院找到孙霈教授伺诊抄方,眼看着一批批患者走向康复,眼看着中医药实实在在的疗效,他打消了原有的怀疑,坚定了专业信念。

赵鹏飞的“痛苦”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很多中医院校的大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如何把对中医一窍不通的新生“引进门”,帮助他们克服原有思维方式与中医思维的矛盾冲突,坚定专业信心一直是学校管理者探索的问题。都说临床有必要,但是刚入学的学生,什么都不会,看都看不懂,让他们跟师临证,有什么用?

刘彦超是这个实验班大家庭里的“师兄”。别看他现在举止稳重,中医经典条文张口就来,颇有“大将风度”,刚进学校时,也是“两眼一抹黑”。直到接触了临床,切切实实地看到了中医药的“效验如神”,他才走出了刚入学时的不适,迅速激发了学习热情。

窦豆跟师学习也将近一个学年,她说,我们最初跟诊的时候,应该看什么、记什么都不知道。班主任“东哥”(2010级实验班班主任李亚东)告诉我们,不要着急,先看看老师是怎么看病,怎么跟病人交流的。慢慢地,我们看着老师治病效果这么好,学习就有动力了,信心也更强了。

“有些东西课本上是学不到的”

临床实践不足、学生毕业后不敢看病是中医学教育中饱受诟病的一个问题,实验班“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思路,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改变。

2007级实验班学生张睿在跟师过程中遇到一个患者,他的老师刘喜明教授说,这种情况太典型了,就是《伤寒论》里的一段原文,你说说看。那时张睿还没有学到这部分内容,看到他沉默不语,刘喜明将“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茵陈蒿汤主之”原原本本地背给他听。

这给张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他在课堂上学到这部分时,一下子想起当时随诊时的情景,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了。

2009级实验班学生翟烨说,在跟随陶晓华教授临诊之前,看课本上的条文自己没什么体会,也想不到病人会是什么样,跟师一段时间以后,慢慢发现这个病例伤寒里有,这个病例方剂里曾经提到过,课本里虽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但是自己如何使用,如何加减,就必须通过临床才能慢慢积累。

2011年,实验班改革进入了第三期,开设“中医高中预科班”(又称“杏林班”),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中医药知识教育前移至高中阶段,在现有培养体系外寻找新的改革突破口。

“苗圃”正在搭建,“幼苗”正在生长,伴随着中医药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完善自我,走向社会,把中医药送到人们身边。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