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刊登高思华校长文章:《协同创新:建“大实践”教育平台》
《中国教育报》2012年6月4日第5版刊登高思华校长文章:《协同创新:建“大实践”教育平台》,全文如下:
从局部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改革,到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一直方兴未艾。应对新时期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就必须创造性地融合中医药师承教育中的“大实践”教育精神——
协同创新:建“大实践”教育平台
编者按:随着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深入,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医教改实验班”、“岐黄国医实验班”、“杏林高中预科班”、“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教育计划实验班”的开办,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应对新时期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今天,本报刊发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校长高思华的文章,探讨“协同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大实践”教育观。
实践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就中医药教育而言,实践教育尤为关键。
在总结以往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提出了以“协同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大实践”教育观,并以此教育观统领全校整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大实践”教育平台。
1 融合师承教育精神,推行“大实践”教育
在我国中医药教育发展历史上,实践教育备受推崇,涌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实践教育形式——师承教育,并一度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流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发展,这种实践教育形式逐渐弱化、边缘化。
时至今日,中医药师承教育不仅引起了一部分有识之士的重视,而且重新引起了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不是一种怀旧情怀,而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大家普遍认为,中医药师承教育所特有的实践教育精神以及优越的教育功效是养成古代中医药大家的主要缘由,而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实践教育精神的或缺可能是难以产生现代中医药大家的关键因素。于是,在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中提出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倡议,导师制又重新出现在许多中医药院校教育的教改实验班中,如此种种师承教育的方式被运用于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中,确实得到了广泛认同,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事实上,中医药师承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视人文素养的养成,古代有医儒不分家和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说。换言之,古代中医药师承教育就是一个注重整体培养的“大实践”教育形式,不仅重视临床实践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重视作为中医药人才素质基础的人文素养的养成。
诚然,中医药教育从以师承教育为主转到以院校教育为主,是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大势所趋。有识之士发现,中医药院校教育虽然培养了一大批现代中医药人才,但其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忽略实践教育的弊端已显露出来。中医药院校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历史遗留问题、现实问题以及即将遇到的问题,迫使我们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从局部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改革,到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持续不断,大家试图努力找寻中医药院校教育未来发展的突破口,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认为,要切实解决现代中医药教育中的根本问题,应对新时期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就必须创造性地融合中医药师承教育中的“大实践”教育精神,重新构建一个“大实践”的教育平台。
2 加强协同创新,建立“大实践”教育体系
中医人才的成长特别是杰出中医人才的成长,需要经历相当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同时也需要培养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大实践”教育与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十分吻合,不仅强调实践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而且强调全面素质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经过几年来的教育实践,我校“大实践”教育基本构架已经初步形成。
(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顶层设计“大实践”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人才,他们首先应当是具有基本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素质的公民,其次才是具有高尚医学情操和高超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大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必须始终围绕这个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设计。古代中医有“大医精诚”之说,“大实践”教育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全程培养 “大实践”教育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光是注重毕业实习,而是注重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本科教育全过程。大学新生入学后,便开始通过不定期的短时间见习,使他们对中医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基础医学教学阶段,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教学使他们掌握现代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临床专业教学阶段,则主要通过具体案例的教学使他们掌握临床技能,培养临床思维。在整过本科教育阶段,还会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们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以个性养成为指向的多样化活动形式“大实践”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同时也强调个性发展。古代中医药大师不仅都是具有全面素质的人,同时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这是中医药科学能够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内在原因。“大实践”教育试图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满足学生们多样化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目前有第二课堂、课间见习、毕业实习、学科竞赛、学生课题及假期社会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
(四)以协同融合为特征的整体性教学体系“大实践”教育的主体有很多,如课程组、二级学院、教学医院、附属医院及其它各种实践教学基地等,“大实践”教育把从事实践教学的全部主体看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建立协同融合的关系联结起来,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近年来,我校对各类实践教学主体重新进行了功能定位,还新建了一些实践教学主体机构,形成了以协同融合为特征的整体性实践教学新体系。
3 推行“大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新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可以说,在中医药院校中大力推行“大实践”教育,不仅是中医药学科特性的基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胡总书记清华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体现。
(一)构建协同融合的临床教学管理机制 临床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首要问题,由于临床实践教学的管理涉及校内校外不同隶属关系的许多单位,如何处理好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关键和难点。针对现有临床教学基地的功能定位所存在的不足,我校借鉴现代大学教育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对各临床教学基地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以进一步理顺各管理单元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协同融合的临床教学管理体系。新的临床教学管理体系将由临床教学管理委员会、临床学系、临床教学单位三个层次构成。临床教学管理委员会是学校实践教学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全校临床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二)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是大学实践教学的重点环节之一,对专业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学校提出了五条明确意见,一是要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对专业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要进一步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构建按类设置的实验教学中心;三是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四是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五是要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对推动我校实验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的成效十分明显。
(三)稳步推进第二课堂实践学分制改革 第二课堂是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自2007年始,我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推行了第二课堂实践学分制改革,依托共青团组织,将第二课堂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中,通过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学分认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目前,我校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参与率、普及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形成了第一、第二课堂有机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实现了开展第二课堂实践学分制改革的最初预期。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