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报道我校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郭霞珍教授先进事迹
《中国科学报》
“霞珍姐”的幸福教学
——记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教授郭霞珍
晚上7点半,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逸夫博物馆二楼的演出很是热闹。一名年轻学生扮演的“老大夫”正在出诊,他的头发和胡子分别是白毛巾、细麻绳改造的;“病人”们的脸、手、身、脚贴着一根根不同色彩的塑料绳,暗指人体经络走向。原来是该校针推专业2012级五年制班的同学们正在表演情景剧,主题是经络的循行、功能与应用。
这些学生刚刚读大一,他们结束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经络章的学习,但因受条件限制,还不能到临床实习。为了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他们的老师郭霞珍“让学生们上台演演”。鼓励学生“人人参与”的同时,她自己还客串了一回导演、旁白和剧务。
在郭霞珍看来,培养学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而自己正乐在其中。
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
“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就是鼓励学生上台发表观点。”这是郭霞珍在教学中又一个创意,“当一回老师”——让学生们登台讲课;原先一章学完全由老师总结,她却鼓励学生先总结,如讲到总结部分,先把PPT中的标题去掉,留下一张包含知识点的图。这时,她会请同学们上台讲解图中的内容,并拟出该页的标题。
“批改一次作业”——学生之间彼此批改作业的活动中,那些做作业易犯些小马虎的,一旦批改起他人的作业却格外认真。
一次,有两名学生为了作业点评中的观点争得难分难解。一人脸憋得通红,非要找老师评理不可。郭霞珍认真听完她俩各自的辩解,首先表扬了她俩认真积极的态度,并对点评中的观点作悉心的分析和解释,之后也和学生说:“咱们对事不对人,现在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是。”她深有感触地与记者谈到:“学生能对他人就自己的评论提出看法,说明她对知识的学习确实是认真上心的,爱怎样就怎样不是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
“学生要从课堂中走出去。因为会背书的人不一定会用,关键要培养一个人的能力。”“要号召同学把自己放在医生的角度去学习与思考”,这是郭霞珍常提到的一个教学体会。有些医学生虽已进入研究生阶段,却对量血压面露难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郭霞珍便拿科研经费买了几个血压计,手把手教学生操作。
有一次,她组织非医攻博与科学学位两个研究生班进行“脏腑相关性”的主题PK,由一个班的A组阐释,让另一个班的A组评论,彼此轮换。两个班的学生抱着一大摞书就来了,虽然辩论得面红耳赤,但大家都感觉受益匪浅。事后,还将同学们各自书写的学习体会做成小册子,送给他们珍藏。
只是放弃休息时间投身课外教学,并非人人都愿意。但郭霞珍却乐此不疲,“我就喜欢干点活儿”。说话间,她笑得很爽朗。
引导学生,教师更要敬业
天气很冷,总有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迟到。郭霞珍没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放过,而是让他们回去想想“父母能否上班迟到?”而她自己总是提前15分钟到教室。此举带动了同教研室的老师全都提前15分钟去到教室。久而久之也影响学生提早到教室,甚至有些学生提早半小时就来到教室预习。
“引导学生往高处走,教师更要有敬业精神。”郭霞珍坦言,恩师程士德教授的敬业精神一直影响着自己,“一块黑板分三部分,左中右分别写什么老师都有要求。”正是继承了北中医严谨、敬业的精神,同样的一门课,留学生班、五年制班、七年制班郭霞珍都会准备不同版本的PPT。其中,给留学生班授课往往要结合大量的板书,常常要超过其他班板书的三分之一。
学生们爱戴的霞珍姐
在郭霞珍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她保存着的一盒写满祝福语的千纸鹤,一瓶学生亲手制作的五彩幸运星,这是来自学生内心的问候与祝福,她非常珍惜。郭霞珍是一位专业课老师,然而她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每教一个班总是把自己融入其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忘伦理道德的教育。比如在今年学校学生创先争优颁奖会大屏幕上,出现“明年的领奖台上一定会有我们2012针五班!”的学生短信,她大加赞扬,并积极鼓励他们争当“优秀班集体”。
有一次监考,一个同学神秘地把她叫过去,“老师你知道,我们都叫你们什么吗?我们都叫你霞珍姐。”
“好好考试,别分神。”郭霞珍笑着走开,心里很甜。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