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中国科学报报道我校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赵百孝教授

发布时间:2013-03-05

《中国科学报》2013221日第六版报道我校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赵百孝教授:《传统专业需要创新性思维》,全文如下:

传统专业需要创新性思维

——记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教授赵百孝

“阿嚏!”冬日针灸,病人想要盖个被子御寒,可望着一身明晃晃的针却不好实现。只见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赵百孝进针后,熟练地用手指把针一窝,露在体外的针瞬间被沿皮肤折成90度“躺倒”。病人便可照常盖上被子,不需要借助任何东西支撑。

 “这个老师特别有思想。”一旁见习的学生忍不住夸道。原来,过去的针灸针因为反复消毒使用,不能轻易弯折,但如今的针灸针多为一次性使用,用后都要丢弃。“为什么不能把古时的做法变通一下?”赵百孝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喜欢在传统学科中挖掘创新点。

听外国人讲中医基础课

过去人们强调中医要以继承为主,少谈创新。可赵百孝看来,中医的创新之处大有可为。

2003年国家开始推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不少人认为,双语教学只能在现代科学领域的专业中开展。赵百孝则提出中医是中国文化最早走向国际的,应该开设双语教学。在他的争取下,2007年北中医成功申请了第一批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双语教学中尝试了许多新鲜的做法。其中的一大亮点是通过“教育部文教专家计划“,邀请外教给“对外交流班”的学生教授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课程中的基础部分。

据赵百孝介绍,对外交流班均为中国学生,为了中医国际交流而培养。外教都是国外针灸学校的老师,他们迷恋中医,甚至比国人更讲究传统——摸脉特别认真,看舌头也格外仔细。

更为难得的是,经过多年的双语教学,针灸推拿学院形成了较完善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在专业英语课上安排了一批母语为英语的博士留学生登台参与教学授课;培养了一批双语教学的青年师资队伍,多年来在校双语教学大赛中勇夺第一。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在双语教学开展的同时,赵百孝也在思索另一个问题——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交流,如果学生只埋头听课,必然会辜负开课的本意。“要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他说。

每次上课3小时,赵百孝总会抽出20分钟,让2名备课的学生上台讲讲。可光讲不提问也不行,“中国学生的最大问题是不会提问题,也不愿意提问题”。于是,最初课堂上便出现了这样的场面——台下的学生必须用英文提问题,没有人提问,老师不让台上的学生下去。

此外,赵百孝还给学生布置任务,查找国外的中医针灸网站。学生不查不知道,一查竟发现了各种中医网站。他们从中了解到国际针灸学的动态,并将收集的资料加入期末的主题报告。

久而久之,学生们还养成了阅读外文文献的习惯。一名2000级七年制对外交流班学生,毕业时完成了一篇针灸治疗的系统评价论文。“如果能发表一篇系统评价的文章,就表明对该病的基本情况已经掌握了,英文程度自然也要十分过硬。”这件事让赵百孝感到很自豪。

遇见什么东西都喜欢改

在旁人眼中,赵百孝是个不折不扣的“发明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遇见什么都喜欢改”。

中医传统疗法艾灸常出奇效,但用起来不仅需要长时间手持艾条,还会产生大量的浓烟。“怎么把一个复杂陈旧的东西,变成方便实用之物?”反复试验后,赵百孝设计了一种纸筒状的艾灸装置——“百笑灸”,有效控制艾灸温度和排烟,解决了艾灸操作不便、易烫伤等问题。

有时候,赵百孝改动的不只是技术、工具,更是看问题的视角。西方人最初认为针灸可能只是安慰作用,没有实际疗效,后来他们发明了安慰针灸针,经过大量研究却发现针灸的临床作用明显。赵百孝心想,中医的另一项绝学艾灸可不能再被西方人立项质疑了。于是,他带领学生们着手艾灸安慰用具的研究,最终设计出国际上第一个用于临床试验的安慰艾炷,并凭借在艾灸领域的研究成果,在申请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艾灸器国际标准中力拔头筹。

事实上,在他牵头的或大或小的改革中总会有学生参与。“学生们三五年就毕业了,老师不可能把一身本领都传授给他们,主要还是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性思维。”

不只学生,连青年教师也在赵百孝的带动下积极申报专利。针灸推拿学院每年都设有发明专利奖。“能设计新东西,发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就该踊跃申报专利。”赵百孝总这样鼓励着大家。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