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报道我校东直门医院援藏医疗队
《国医》2013年第4期报道我校东直门医院援藏医疗队,全文如下:
援藏:引吭医患高歌
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初次来到这里的人,为雪域高原美景陶醉的同时,也要忍受着高海拔带来的痛苦。一般来说,部分初次进入高原的人,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时会出现头疼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慌气短等症状,即所谓高原反应,很多初次援藏的医生都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于国泳大夫是东直门医院援藏医疗队的负责人,她告诉《国医》记者,考虑到援藏是一个对身体素质要求高的工作,医院对所有报名医生进行了严格的身体检查,符合条件的医生方可进藏。尽管医疗队每位成员身体素质过硬,而且进展的前一个礼拜就开始服用红景天,但是到达西藏的当天,还是有很多队员出现了或轻微、或严重的高原反应。几乎每位队员都有头疼的症状,两位年轻的男大夫为了帮助大家搬运行李跑前跑后,到了晚上,这两个大男孩吃不下一点食物,呕吐得很厉害。
繁重的工作开始之后,为了尽量减轻身体不适的影响,很多大夫同时服用止疼药和安眠药,并戏称之为“黄金搭档”。而且,很多大夫都是悄悄地服用,从不夸大自己的症状,以免自身不适影响其他队员的情绪。作为医疗队的“当家人”,于国泳大夫告诉记者,高原反应严重的大夫都是悄悄地找她拿氧气袋,有的大夫为了不打扰其他人,干脆自己晚上到外面去买。
于国泳大夫带领东直门援藏医疗队到达西藏的时候是八月份,医疗队所在地区早晚温差特别大,露天的工作环境,使清晨就开始工作的队员们不得不穿上厚厚的衣服。中午气温升高,医生们的衣服被汗湿,赶上特别忙的时候,连换件薄衣服的时间都没有,一天当天,衣服干了湿,湿了又干。
于国泳大夫所带领的东直门援藏医疗队,在西藏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提起当时的伙食,她笑着告诉记者:“我们那时吃上了自助餐,有菜有汤,每次吃完大家都直呼好吃好吃,吃得特别满足。”她所谓的自助餐,其实就是一盆土豆、一盆青菜和一锅汤,医疗队就是用这样的乐观完成了援藏任务。
东直门医院援藏医疗队共17人,在短短的十三天中,完成了1500余人次的体验,涵盖内、外、妇、儿、超声、检验等项目,会诊筛查先心病患者11人,并开展学术讲座两次、妇科会诊手术两台。于国泳大夫告诉记者:“进藏之前考虑到去的医生都是业务精英,如果时间充足,就开展一些学术讲座。毕竟,一次援藏的作用有限,给医生做培训的作用更长久一些。因此我们尽全力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体检的任务,抽出时间和当地医生一起查房、会诊疑难病例,实现多种形式的交流,对医院的学科建设、科室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感动”是援藏归来的医生经常说起的一个词,让他们感动的,有藏区人民的纯真和质朴,有被救助的患者发自内心的感激,还有在大城市久觅不见的“当医生的感觉”……
于国泳大夫告诉记者,医疗队到达西藏当天,村民们用接待贵宾的牦牛舞欢迎他们的到来,而且为每位大夫隆重地献了哈达。医疗队年龄最小的祈烁大夫,从北京带来了几百支铅笔,一进村子就发给了村里的孩子们,略带羞涩的笑容便洋溢在一张张高原红的小脸儿上。“看到他们的笑容和眼神,一下子就有了被信赖的感觉,你就不能不把自己掌握的全部技能施展出来,唯恐漏掉一点。”她如是说。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