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北京教育》(德育版)刊载我校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发布时间:2013-05-07

《北京教育》(德育版)2013年第三期刊载我校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全文如下:

关于以“机制创新”提升研究生思政教育管理实效性的思考

田润平  傅骞

(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100029

摘要:近年来,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从管理机制入手,健全领导体制,完善责权匹配,落实导师首责制,以机制创新为途径,带动关键能力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研究生  思政教育  机制创新

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再次强调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确立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导师首责制、充分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等政策方针导向,开启了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目标确立,重在落实。研究生思政教育存在多股影响力量。研究生、研究生导师、辅导员、教学培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角力,如何从中确立研究生思政教育的优先地位?如何实现全员育人?如何落实导师首责制?这些都要依靠大胆改革,突破旧有体制,形成更加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管理规则,即实现“机制”创新。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现广泛用于社会、科技各个领域。理解机制这个概念,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把握:因为事物有各个部分的存在,就必然出现如何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问题;这一关系问题的协调,反过来可以影响到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其中的关系问题便是机制。笔者所提及的管理机制亦是如此,一个适当的管理机制应具有激励、制约、保障三种基本功能。然而从目前来看,某些固有机制难以适应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快速发展,甚至成为思政教育新目标实现的桎梏。

一、研究生思政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几个瓶颈问题

与许多高校一样,我校研工部几年前从学工部分离出来,承担起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新兴部门的发展往往有起点高,发展迅速,易受传统规则制约等规律。随着研工部工作内容与深度迅速扩展,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

首先,缺乏整合其他部门优势资源的机制和措施,陷入或空中楼阁、或单打独斗的尴尬局面。研究生年龄较大,性格区域成熟,责任压力明显增加,导致其关注点集中于“实际利益”,如成绩、学位、毕业、就业等,容易忽视自身理想信念与知行合一的修炼,削弱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号召力与质量。同时,研究生教学培养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仍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两者配合疏离,不成合力,未实现所谓“贯穿其中”。此外,为实现全员育人的教育目标,研工部应该在其中怎样整合资源,发挥枢纽作用,也是我们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二,导师责任制落地困难。教育部在1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但在操作层面,却遇到了一些困难。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强化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并未将思政教育拉上台帐,因此导师存在重学习,轻德育的工作及思维惯性,一时难以适应。其次,许多导师是本领域的专家或业务骨干,忙于科研和教学上的工作,对于深度辅导的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无暇顾及学生思想与心理的引导,更不敢追问质量。另外,导师队伍管理隶属于学校人事处与学位办,游离于思政系统之外,思政部门难以对其进行规范的德育教育培训,也难以整合导师的力量,实现有效管理。

第三,研究生自我教育难发挥。首先,缺少自我管理的空间与土壤。部分管理者过分谨慎,不能用发展的视角去看待研究生教育,不能做到在学生的自主管理过程中充分放权。其次,缺乏必要的平台支持。现有的学生组织和社团尚不能满足研究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需要,尤其是自发的学术沙龙和文化交流活动亟待增加,在场所和资金上也应予以更多的支持。再者,学生本身自我管理意识不强也是造成自我管理难发挥的重要原因,有些学生干部缺乏领导力,造成了很多自主活动难以推进,已有平台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趋势特征

上述问题不是个性化问题,事实上,它们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本质是机制问题,是管理机制与其所包含的事物发展已不相适应而造成的。管理机制改革迫在眉睫,改革应明确方向,与时俱进。

1. 厘清集权与分权  

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社会热点问题频繁曝光,高校德育工作被推到风口浪尖,研究生思政教育在社会及高校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在国家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由中央集权向地方分权转变的趋势下,高校职责更加明确,任务更加繁重,地位日益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厘清权与责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权责统一,不是人为的撮合和主观的臆造,而是适应其本质规律的客观要求。高校在研究生思政工作中,总体方向上要强化“负责制”,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以研究生工作部为核心,根据研究生特点,通过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处理好学校与学院的关系,集中政策,分权经营。

2. 全员育人的制度化实现

所谓全员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指学校各部门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的过程中,以一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统一目标,紧密配合,协调互补。在此过程中,研工部作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主管单位、研究生思想教育目标的制定规划者,应发挥枢纽作用。当然,这就必须赋予研工部相应的权力,各部门的协调不能简单依靠人脉和公关,而要落实到制度上,形成环环相扣,按部就班的工作机制,人员可变,制度不变。

3. 研究生主体地位的推进与保障

研究生趋于成熟独立,经历了完整的本科教育,这使得学校对于研究生的自我教育管理能力的开发利用应更甚于本科生。学校应鼓励研究生通过党团班组织、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等灵活、独立的组织进行自我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应树立研究生是思政教育主体的观念,发动研究生、依靠研究生、面向研究生、服务研究生。同时给予全方位的平台搭建与实际指导。

三、研究生管理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在我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实践中,针对上述遇到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尝试从管理机制入手,通过机制创新打开局面,将政策方针落实到位。

1. 健全领导体制,完善责权匹配。

我校建立了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主管研究生教育的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研究生院、人事处、财务处、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研究生工作部,具体负责全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筹和协调,配合研究生院抓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院成立由学院分党委(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分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和副书记任副组长,导师、研究生专兼职辅导员、研究生办公室人员组成研究生工作组,全面负责本学院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其中,研工部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制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与计划,督促检查落实情况;组织开展对研究生思想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指导和协调各学院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奖学金评定,制定各类规章制度,指导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等各种有益活动。与之相适应,研究生工作组负责本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落实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关任务,组织研究生参加全校性活动;制定本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计划,并组织落实;检查导师开展教书育人情况,总结推广教书育人经验;加强本单位研究生党组织建设,制定党组织活动计划,做好研究生中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和发展工作;负责本学院研究生招生政审、中期政治思想考评、毕业鉴定、奖惩,指导学院研究生党团组织、研究生会和班委会开展工作;组织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一管理机制的实施,明确了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及其在全员育人中应发挥的作用,促进了研究生思政教育高效有序地开展。

2.“导师首责制”的制度保障。

经调研,我校研究生在对导师的关系上有很高的依存度,这可能与具有师承文化的中医药学科有关,导师首责制基础良好。2010年,研工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任着首要责任人的角色,要求导师将培养研究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放于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学、科研等具体培养环节的全过程中。

在导师首责制的落实中,最不利因素为研工部缺乏导师管理的资源与手段。因此,整合资源,与有关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成为重要突破口。去年,研工部与学位办打通导师管理培训工作,修订导师遴选与考核办法,导师育人情况成为重要指标,出现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强导师育人培训,召开各类培训会,就育人过程中的技巧及常见问题进行专业指导。同时,研工部与研招办密切配合,建立了导师思想教育工作、就业工作与招生指标联动的机制。这些新制度的实施,不仅加快了导师育人意识的形成,更从管理上保证了导师育人工作的开展,极大提高了导师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和专业性。此外,研工部每年面向新生举办“我和我的导师”系列活动,为师生交流搭建重要平台。现在,导师已接受角色转变,成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日常管理及危机事件干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以机制创新为途径,带动三种关键能力提升

机制改革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工部打破固有讲座模式,从不同角度,搭建了全国、校、院三级论坛平台。全国论坛以学术创新为主要目标,覆盖十六个省、市的四十余所高校,论坛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校级论坛除学术主题外,还延伸至学术道德、就业、心理等各个学生关注的领域,形式上除聘请名师进行主题报告外,更通过辩论赛、对话采访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辨证思考、立论陈述。我们还面向二级学院开展“年度研究生论坛”项目化建设,支持学院进行形式主题更为多样的自主论坛。同时,研工部创办“跨学科博士沙龙”。跨学科博士沙龙正是力图打通学科壁垒,弥补知识盲区,强调相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科研与临床的结合,引导学生知识互补,回归到综合思维上去,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轻松、非正式的环境下交流碰撞。2012年,研究生创新与发展中心揭牌,该中心以增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面向全校学生项目招标,通过出让使用权,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和创新积极性。

机制改革从根本上带动提高了研究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为突出实践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规范内容保障实效,研工部出台了《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发布《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指南》,并与教学培养部门合作,将社会实践纳入必修学分,排入必修课程,每名研究生必须完成24个学时以上的社会实践工作方可毕业。这一制度的实施,极大促进了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广度与深度。2012年,共批复社会实践项目37项,参与学生达到881人次。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从此迈入新台阶。

自我管理能力一直是研究生教育所强调的重点。研工部通过创新机制,搭建平台,为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提供广阔空间。2011年,通过资助机制改革,设立了研究生助管岗位110个,研究生全面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来。2012年,研究生事务管理中心试运行。从事基本的询问受理、各种大型活动组织协调、团体咨询辅导、信息查询等工作。为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水平,研工部于今年举办首期研究生党员骨干培训班。培养挖掘研究生骨干力量,参加关于党史、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力、创新力、朋辈辅导等方面的培训,并指导其将所学成果应用到党支部、班级建设中去。首期学员顺利毕业,效果斐然。

研究生思政教育管理中需要改革的内容还有很多,需要不断地机制创新以适应更高层次的要求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本文仅择其一角,展开思考,希望与广大思政工作者探讨机制创新的理念与方法,在机制创新中力求“到位而不越位”,切实提升教育水平,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做出务实贡献。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