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伊始:听刘铜华院长解读“研究生培养”的那些事儿
Q: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的顶层结构,请您谈一谈北中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及相应的方针政策?
A:纵观世界上的大学,他们在研究生的培养问题上都有各自特点。如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家,研究生培养在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化。现在临床专业学位的学生所占的比重少,科学学位的同学比较多,但在未来的发展中,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的比例将日趋于相近。我国2013年,全日制研究生有60万(约有7万博士研究生,53万硕士研究生),其中有22万未专业型学位,约占1/3。
目前,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是以应用为主。我们学校作为研究型的大学,虽然要加强研究型学生的培养,但最终还是为了应用,特别是中医。我们现在很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学生中都要有创新能力,只不过程度不一样。科学学位更突出创新培养,专业学位则以应用为主,兼有创新。
Q:学校在研究生培养上,有没有一些具体的培养政策,如对科学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有何区别?
A:我们现在已经逐渐理顺了未来医学生的培养模式,也就是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如何培养的问题。理想的专业学位是学生本科期间选择了中医的临床专业,之后的硕士期间和博士期间也都顺势选择了中医的临床专业,沿着一条路走下去;中医科学学位的选择大概也是这样,只是侧重点不同。如学生是临床专业学位的,我们就要注重对他们整个临床技能的培养;如果学生是科学学位的,我们也按照学科的特点,来突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等。
此外,我们还参与起草了一个关于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的提案,马上就要送报国务院进行审定。过去,我们中医临床专业是在西医的临床医学下,现在我们提议直接分离出来,独立为中医学专业学位和中药学专业学位,因为中医临床和西医临床的培养本身就不一样。西医培养重点在临床实践以及实验研究上,生命科学体系比较强;而中医除科班教育外还有师承教育,经验、理念的东西比较多。
Q:那么,科学学位的硕士研究生也可以考临床专业学位的博士研究生么?
A:能考,这个考试是可以对接的,未来不是科学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就不能考专业学位的博士研究。科学学位的毕业生工作几年后回来考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入学后会按照我们的专业学位的模式培养。国外的情况也与此类似,科研学位的研究生也可以考医师资格证,临床专业学位的也可以搞科学研究。
Q:请问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8年的培养与本科教育“5+3模式”的培养究竟区别在哪里?将来研究生的培养,是否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A:现在五年制的本科生,毕业后需要再经过3年的规范化培养才能上临床,我们称其为“5+3模式”,以后我们将不设“7年制”。我认为“5+3模式”的培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期间的规范化培养应该有区别的。如果经过研究生3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本科毕业后3年规培的学生是一样的话,研究生教育便失去了意义。所以,我们提倡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是涵盖规培,但是要高于“5+3模式”的规培。这也就要求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系统地掌握了临床技能的同时,又具有相应的研究能力。
现在,无论是“5+3模式”,还是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规培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否定了我们原来的本科生教育的“4+1模式”(4年基础知识学习加一年的临床实习)。相当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本科的“4+1模式”的“1”不被承认后,又加了3年,等于说是加了4年。所以,我们在未来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有意要将本科生培养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接轨点定位在本科的第五年。因为研究生在接受了33个月的规培以后,学生就少有时间和精力做研究了。所以,我们以后将切入点定在本科第五年,在第五年时把研究生教育和规培同时来做。这样,学生会有一年以临床为主的时间,重点来培养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同时,不同情况的研究生在归培的问题上也要有区别。假如一个人已经参加过几年临床工作,拿到了医师资格,并且经过规培后又考上了研究生,我认为这样的学生应该免于规培。那么对于这部分同学我们要怎样培养也是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可以加强这部分学生跟师学习的时间,加强专科培养等。
Q: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入学后会面临要不要考博的问题,硕士研究生该如何权衡工作还是读博,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A:医学是一个比较严谨的学科,它直接面对人的生命与健康。我认为如果仅从找工作来讲,你甚至可以在本科毕业后,再加上归培就可以从事医生的工作;但是若想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和追求、当一名好医生,我建议同学们要读博士。医生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职业,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严格的标准,才能不误诊,才能对病人负责。所以医生的培养很重要。而且当一名好中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并不是仅仅为了工作。从历史的长河中看,中医是越老越有成就,如醇酒一样愈陈愈香。
Q:您能否就北中医研究生培养的方针以及它们的社会实用性、认可度方面做一些介绍?
A: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美国的MBA教育,主要从学术声誉、求职就业成功率和招生的标准这几个角度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日本则主要从教育质量和教育要素来进行评价;英国则是以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为代表,以毕业生学习产出来做评价,即从毕业生的成就、毕业及就业情况来评估;而德国则是以通用标准与专业标准来进行来评价的。其中美国的“行业用人标准”评价比较适用于我们对医学生的评估,如美国的FPD标准(第一级专业学位,仅限于授予医学、法学、神学的领域)。
评价制度是对培养目标的检查,我们也应该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我们现在的研究生评价标准有好多要改,其也中有一个声音说应该启用第三方评价。现在我们入学考试的要求比较严格,但对学生毕业的要求还不是很严格,有点“严进宽出”,我们以后会做一些改变。比如以后对留学生加强要求“宽进严出”,对内与对外的标准不能一样。我们要向留学生敞开求学的大门,因为中医要想走出去,应该靠教育的传播,让留学生学了之后带回自己的国家去。
Q:世界上没有一纸学位证就能保证富贵前程的教育存在。那么,您怎样看待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同学们要怎样看待自己所获得的享受教育机会?
A: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时间不长,而中国是个人口多达十三亿的国家,人才的社会需求很大。特别是文革以后,人口迅速增长,因为需求在加大,所以高等教育也要随之扩大。过去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包分配的教育,实际上是落后的。它把教育和社会需求结合得太紧密,这会限制教育的整体水平。
实际上,教育具有经历性、终身性。高等教育是一种经历,包括医学教育也是一样。在学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现在媒体中经常会报导: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去养猪、卖米粉……大家觉得好可惜。实际上,他们在清华、北大学习之后,掌握了如何学习、如何管理的能力,增强了自身的整体素质,可以干很多事。他们是在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思维,来做他们的事业。在很多学科中,做得最好的可能不是内行。正因为外行人的思维不受学科的限制,他才能够想到去突破。一个人,对自己学科领域的发展心里更有底,但是可能正这个底才限制了他的范围。
我认为高等教育给大家带来两方面的收获:一是收获了一段人生经历;二是学会了一门知识或者一种途径和方法。在学业生涯中,一个人专心与否比录取时分数高低更为重要。我们往往容易拿一些极端的例子来否定高等教育,这是不对的。
Q:请您谈一谈中医药国际化的问题?研究生做为学术研究的主力,出国进修的意义何在,都有哪些出国进修、学习的方式?
A:我们说高质量的研究性大学,都具有一定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外部特征有:它是研究的基地、是人才的培养中心、是成果转化的先锋、它在社会服务中走在前列、在政治文化领域影响高等;内部特征则包括:走在前沿的学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广泛性的研究生生源、承担了大量的研究任务、是国际研究的交流中心等。
大学,就要求实存真。在大学精神上,它应该是开拓创新的;在学术氛围上,它应该是学术自由的。我们联合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创新的优秀人才。实际上,国际化是必须的。我们应该看到别人的发展,兼收并蓄,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待问题的发展。
中医也一样。不能总认为说到中医就是我们这儿研究得最好,别人都应该来我们这儿学习。其实,别人也有研究比我们更好的。同学们应该多和他们接触,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方面,我们看看别人在哪些方面是我们要学习借鉴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思想、我们学到的东西带出去。
要加强中医国际化,一方面我们可以“走出去”,即用科研经费等送学生到国外接受培训;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请进来”,即邀请高水平专家来校讲课。此外,我们鼓励通过导师学术团队和专项基金,资助在校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使学生开阔视野,助力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培养一流的中医人才。
Q:最后,请您给新的研究生一些建议。
A:年轻人特别是现在在校的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终身学习,向老师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当一名好中医大夫,应该有以下三方面的修炼:一是提升个人品德的修养,要有健全的人格,这个也是最基本的;二是加强专业素质的修养,处理好通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关系;三是注重社会修养,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常怀感恩之心,常有敬畏之心,善待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