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访谈录 学术道德建设
黄龙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科”学科带头人、《世界针灸杂志》主编。
Q=《启贤》
A=黄龙祥教授
Q:最近关于厦门大学傅瑾博士学位造假事件、北京化工大学陆俊学历造假事件屡屡见诸各大媒体,学术道德问题再一次引起大家的关注,您认为产生这样的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A:这个要问题从多方面看。一方面在于学生自己,在我们之前的氛围下,学术造假少,我当年可以写8000字的论文,还能够评优,但现在肯定不能过,更不能说评优了。另一个方面,从管理者来讲,管理者找不到一种更好的评价方法,或者不是找不到,而是找起来很麻烦。但是北大为什么可以,那是因为北大专业性更高。而我们生活在一样的土壤上,如果我们的土壤很好,粮食长的就会壮一点,直一点。当然,这种情况从学生的层面很难改变,如果学生改变自己,提高自律性,再加上导师把关,这种事件就会发生的越来越少;如果导师这一关就没有把住,学术的土壤不是很好,学生的自律性也不是很好,那么今天发生的事以后还会发生。
Q:中国科协所作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表明:超过六成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研道德水平下降;超过五成的研究生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是违背科研道德与诚信最严重的群体”。对高校而言,如何防治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一直是个难题。就您个人而言,能否针对学术道德、学风建设方面对高等教育管理者提出一些建议?
A:导师是最重要的环节,导师如果自身做的很好,本身就有以身作则的榜样,如果他在这方面又有一定的思考的话,就会在言语的角度及时地给学生一个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的;年纪较高的学生对后来的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如果已经有一批学生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新学生来了以后即便是自身之前做的不是很好,也会很容易受到感化。
任何处罚都不是一种最智慧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学术环境,要考虑到我们的监管机制能不能更完善?他为什么能够逃过那么多双眼睛,能够那么顺利的造假?当然学生是第一责任人,他出了这件事,我们说他有责任。但我们从这个事件上要想到其他因素,多方面多渠道地去加强监控,那么最终这个事件就会越来越少。
Q:您从事针灸研究一定有机会接触世界各国的学术科研,请您谈谈我们在学术道德规范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差别,有没有一些制度可以互相借鉴?
A:道德方面,国外没有一种强制性的教育。在国外,道德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功德,他们从小就在这种土壤上,接受着这种教育。我们教育孩子也应是这样。我们总是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信仰,年轻人没有信仰就不好谈道德。怎么才能建立起年轻人的这种信仰?一定要让他知道有真善美的存在,有了这么一个背景,他以后接受这种东西就很容易,如果背景就是黑暗的、丑恶的,没有信仰,那么何谈道德?这其实就是一个说教。如果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很基本的信仰,大家都公认的道德前提,让他们知道从长远的角度,这些对他们都是好的,他就不会抵触,就很容易接受,做起来也很自觉。
我也有这种学生,入门的时候学生很不阳光,很冷,我就从我的真实经历,我身边的事跟他讲,他听起来特别的新鲜,也很容易接受,很快他的内心世界就很不一样了。我遇到这样的学生还不止一个。我觉得可以把在这方面做得好的老师的经验,以及跟学生之间的沟通的方法总结一下,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不能生硬的说教。
Q:刚才我们一直在谈论制度问题,那么对于刚踏入学术门槛的研究生,您又有着什么样的嘱托?
A:如果把我要说的话浓缩,那就是:三会、三能、三动。会问问题、会查文献、会沟通,特别是和你导师的沟通;表现自己的能力、说服别人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三动即为动手能力、动笔能力、动口能力。假如在座的各位在三年之后你能够在文笔、沟通、英语方面的综合能力达到一流的话,你能够迅速从一名普通士兵上升为突击队员,最后,我给同学们的祝福是这样的:我宁可接受你将来在学术上不大有成绩,也不愿意看到你在做人上有大瑕疵,我可以接受你在人生道路上的不同选择,只要它能够给你带来幸福!
文章摘自研究生通讯社《启贤》杂志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