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任应秋,千秋中医魂——我的治学门径与方法
今年是任应秋先生诞辰 100 周年。任应秋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医理论的研究和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专业人才。在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和中医理论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率先创立了“中医各家学说”学科,并在《内经》的研究上取得成就,为中医学术理论的提高和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不管学习任何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正确的门路,正如子贡所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做学问要下苦工夫。学问多半都是一望无涯的汪洋大海,不具备一点牺牲精神,甘冒风险,战胜惊涛骇浪,坚定地把握着后舵,航船是不可能安全达到彼岸的。治医经学的方法,先从篇章句读下手如“生气通天论”是素问的第三篇,主要是阐述机体中的阴阳二气与自然界的阴阳二气息息相通,并赖以维持其生命的健康存在。全篇可分作三大章,篇首至“气之削也”为第一章,概括叙述生气与天气的关系,人们必须做到“传精神、服天气”相与适应,以维持寿命之本。至“形乃困薄”句止为第二章,包括四个小节:章首至“阳气乃竭”句止为第一节,阐述外感邪气伤害阳气的病变;至 “郁乃痤” 句止为第二节, 叙述阳气伤于内的病变;至“粗乃败之”句止为第三节,阐发阳气受伤、邪陷经脉的病变;第四节指出保护和调养阳气的方法。第三章亦分作四节:“气立如故”句止为第一节,说明阴阳不能偏胜的道理;至“乃生寒热”句止为第二节,叙述阳气不能外固,发生一系列伤损阴精的病变;至“更伤五脏”句止为第三节,说明阳不固于外,四季都可感受外邪;最末一节阐述阴气内伤影响各脏而产生的病变,并提出保护阴气的方法。
这一工作,我是搞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此以后,我对《灵枢》、《素问》才有个比较具体的概念。其次是校勘,校勘是清人治经学最有成就的手段。它必须具备文字学、声音学、训诂学等小学的基本功,然后博览群籍,才谈得上校勘。
关于《灵枢》、《素问》的注家,本来就屈指可数,全注的不外杨上善、马莳、张介宾、张志聪、黄元御五家。单注《素问》的,仅有王冰、吴崑、高世栻、张琦四家。这些注家均各有独到之处,亦各有其不足的地方。如何汲取其所长,并屏弃其所短,择善而从,这就要下一番研究工夫。日人丹波元简的《素问识》,《灵枢识》,丹波元坚的《素问绍识》,对各注家曾有个比较选择,而且是做得较好的,足资借鉴。但衡量注家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必须结合临床现实来考虑。如《素问•阴阳别论》:“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王冰注解为“气蓄于上故心满,下虚上盛,故气泄出。”以气泄出解释善气,不符合《素问》的习惯
用语,而吴崑、马莳、张介宾不作解释。独张志聪注云:“善气者,太息也。心系急,则气道约,故太息以伸出之。”满,同懑。心懑不舒,故时时想太息而得到伸舒,不致憋闷,是临证常见的。心肾之气不能相交,可以见此,故曰二阴。因此,我对王冰所注善气,便持保留意见。凡做学问都有一个精与博的辩证关系。属于基础理论部分,必须要达到精通、精纯的程度;非基础的,但直接或间接与本学科有关的以及一般知识,便须博览,要广泛地涉猎。
只有精了, 才可能博。 就中医学而言, 只有把 《内经》这一类的古典著作搞精通了, 博览各家的著作才不费劲,才具有分析鉴别的能力。学好了《内经》,才打下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只有打好了中医学理论基础,进而学习临床各科,学习各医学家的著作,才可能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这是一条学习中医学的大路、正门,如果舍正路而弗由,又欲期其有成,那是很困难的。有了门径之后,便得讲究方法。 据我五十多年的经验,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
(一)精读 读书有两种方法,最基本的可以少而精,多在精的方面下工夫。其次是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学中医学所担负的任务是:继承发扬,整理提高。因此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金匮》几部经典著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苏东坡有种读书方法是很可取的。 他在 《又答王庠书》中说:“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它皆仿此。此虽迂钝,而它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我们读《灵枢》、《素问》等,亦只能采用“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的方法进行,宁肯“迂钝”一些,不求“速效”之术。
(二)勤写 写,就是写笔记。一边阅读,一边写笔记,是帮助我们领会和记忆文献内容的一种读书方法。也是积累科技资料的一个重要方法。边读边写,也就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概括和缩写把已读过的书的内容,作一个非常概括而简短的叙述,扼要说明某一本书的内容,主要讲的什么问题。这样写的好处是能帮助自己抓住书里所讲的要点,加深对所读书的理解。兹录三十年前我写的读《格致余论》笔记一则如下:《格致余论》一卷, 元 • 朱震亨撰。 共列论文四十一篇,其立论大旨有三:①人身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便导致阴易虚、阳易亢的病变,故善用滋阴降火之法。②无论痰、食、火、湿诸因致病于人体,或于气分,或于血分,必有所郁塞阻滞,故主张临证要善于用和血疏气、导痰行滞诸法。③诊治疾病,必须观形望色,察脉问症。尤对于脉、息,务要详细审察,才能辨认出病证的真情,才能准确地用药。纲要笔记一般是按照书的先后内容,或问题的主次来写的。它往往要依照原文的次序进行一番简明扼要的复述,体现出全书或全篇的逻辑性。纲要笔记, 与写作提纲很相似。写这种笔记省时间,重点突出,便于记忆。钞录一则我过去学习《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篇》的笔记如下:痉、湿、暍三大病。痉病的主要病变在伤津。故 21条的“太阳病发汗太多”, 22 条的“风病下之”,24条的“痉病若发其汗,其表益虚”,都在说明津伤不能养筋而致痉的道理。
摘记 在读书过程中, 对一些论述、 命题、 定理、 公式、 警语、事例、 数字、 引文、 例证, 新的材料、 新的观点等进行摘抄。做摘记最好用卡片纸,也就是做资料卡片。阅读发现可摘的材料,随时抄记在卡片纸上。做资料卡片要注意四点:第一,要有科学分类。第二,要摘记实实在在的东西。第三,同一张卡片所记资料必须属于同一分类。第四,要写明资料的名称、作者、出版时间和出处,图书要写清楚页码、版本等。
综合笔记 为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把不同书籍和若干资料中的相同内容, 综合到一个专题下。 从前我在学习 《脾胃论》时,曾写过以下一则笔记:一部《脾胃论》,尊元气,贱阴火,足以概之。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心不主令,相火代之,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清暑益气汤论》)。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夫阴火之独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东垣总以阴火与元气相对而言,元气惟恐其不足,阴火惟虑其有余。故益气泻火,是东垣治内伤病极其重要的手段。
心得笔记 在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个问题后,自己有所收获、体会、见解,用自己的话把它记录下来。如感到书中有讲得不够恰当的地方,可在笔记中提出来,做以后继续学习的线索。兹引尤在泾《医学读书记•素问传写之误》为例: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传,当作专,言精神专一,则清净弗扰,犹苍天之气也。老子所谓“专气致柔”,太史公所谓“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班氏所谓“专精神以辅天年者”是也。若作传,与义难通。王注精神可传,惟圣人得道者乃能尔,予未知精神如何而传也。解脉令人腰痛而引肩,目隘嵘然,时遗溲。又云:“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怒。”详本篇备举诸经腰痛,乃独遗带脉,而重出解脉。按带脉起于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如束带。然则此所谓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者,自是带脉为病,云解脉者,传写之误也。
(三)深思 深思苦想,是做学问、研究科学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谓之“揣摩”,我们现在说是“独立思考”。前人的成就,要学习,要继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正是学与思这样一种辩证关系。搞科研、做学问、 写文章, 都应学习欧阳修的力、 法,抓紧一切时间构思。 枕上构思, 我是经常用的, 略有所得,即起床记下来,甚至一夜起来两三次,都是经常有的。
(四)善记 善记,是指要善于锻炼记忆力。记忆有两种,一种叫机械记忆,一种叫理解记忆。机械记忆靠重复,理解记忆靠联想。第一,有决心,有目标,勤奋练习我学习经典著作如《灵枢》、《素问》、 《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都是二十岁以前读背的,也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基本把它记下来了。二十岁以后,临床的机会渐渐增多,感到《本草经》不够熟习,而《本草经》文有如《尔雅》,没有文法可言,就比较难于记忆。例如: “人参味甘微寒, 无毒, 主补五脏, 安精神, 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我把它改编成七言诗诀:“人参微寒甘无毒,补脏安神且明目,止悸除邪开
心志,定魄轻身堪久服。”总是在每天晚上就寝前三十分钟编一味药的诗诀,写上纸条,先读十余遍后,把它贴在墙上,就枕后再闭目凝神默诵五六遍,就入睡了。第二天早晨起床,再朗读若干遍,如是者坚持了半年多,整理编了本草诗诀二百味,背诵二百味,苦记二百味。所以我的药性基础,完全是从《神农本草经》打下的。
第二,记东西要注意自觉的联想《神农本草经》诸药中,气味甘、微寒、无毒完全相同的,仅有人参、丹砂、苡仁、竹茹四味,但人参主要是益气生津,丹砂主要是重镇安神,苡仁除久风湿痹,竹茹则为散气止呕哕(系孙子云辑 《神农本草经注论》 ) 。这样联系起来,当我要选用《本草经》味甘气微寒的药性时,不仅一经追忆,便都能联想起来,同时亦具有选择遣用的准则。第三,不放松机械记忆机械记忆,并不是只有小时候发达,长大以后就不灵了。主要因为用得少了,就感到差些。所以,机械的记忆仍要用,要适当的重复。我的方法是,有的东西记得不牢,但又非牢记不可的,便把它翻出来进行阅读。读到可以背诵的时候,就随时默背。 欧阳修是 “三上属思” ;我则行走坐卧都喜欢默背。只要自觉地使用机械记忆这种本事,然后在复习过程中,逐渐和别的东西建立联系,机械记忆的东西就会变成理解记忆的对象。第四,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类比如,通过一段学习时间,就可把学有心得的课程内容,进行一次总结。例如,学完了“易水学派”,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家?他们各自不同的学术思想,他们各自有哪些著作?整个学派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学完了其他学派,又进行整理总结。但要注意不要让教材牵着鼻子走,书上写的什么,就按着书上的顺序搞,不越雷池一步,搞完就完了。以上是我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的经验。 精读、 勤写、深思、善记四个环节,是治学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一环扣一环的,还要贯串着“刻苦勤奋,持之以恒”八个字,这样才可能学有成就。
文章摘自研究生通讯社《启贤》杂志第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