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红烛(2010年教师节征文活动三等奖)
一次坐在电视机前,恰好有电影颁奖典礼,演员们手捧奖杯,激情澎湃地要发表获奖感言。本想着一定会按照“感谢我的父母”、“感谢导演给了我这次机会”诸如此类的话说完感想,然后深深鞠躬,最后满含热泪走下舞台这套传统程序完成颁奖。却有一位演员第一个感谢的是他的老师,他的回答有些让我出乎意料。听到他的话,我的心不禁为之一动,因为我总认为成功是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关系实在不大。诚然,多数人或许和我一样这么想,对老师的众多评价仅是无私奉献的红烛。
想来,红烛对老师,真是经典的搭档。虽然社会与时俱进,什么新鲜的词语没过几天就成了老掉牙的陈词滥调,但红烛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语言更替中依然不倒。无论历史怎样发展,传统的尊师重教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使得我们从小就懂得要听老师的话,做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这只是我们学生时光大多要经历的事了。当有了事业,有了家庭,还有多少人会有意识去感激老师当年的栽培?
古有云: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现在看来,这种现象也都不存在了,老师更希望的是青出于蓝,桃李遍天下,才不枉费多半生的教育生涯。外祖母也是位早退休的老教师了,她曾说过,最艰难的事业就是育人。的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给予的知识是生活的根本,社会立足之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们对老师都有一份特殊的尊敬和感激。但我总感到这些荣耀都有一个模糊的界限,只有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才会承认和肯定。
每当教师节来临,学生如赶集般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献于恩师面前,似乎只有那天才有说不完的话。老师便沉浸于这快乐而短暂的一刻,再也不像讲课一样赶时间。之后又如往常,老师期盼下一个教师节,看着学子们,又追寻到以前的往事。学子们过了那一天,就将这些忘得烟消云散,忙于自己的事了。过不了多久,老师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几年后,没有多少人记得老师的姓名,老师的模样。是啊,人的经历太多太多,要记得的东西更是数不胜数,忘记了这些又何妨?我只希望,某天,我们也热泪盈眶地享受成功的喜悦时,那丝存留的记忆被红烛点亮。
(针灸推拿学院 陈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