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杏苑天地

师者高思华(2010年教师节征文活动二等奖)

发布时间:2010-10-12

唐代文学家韩愈著《师说》一文,言明:“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中华文化的传承依托于师承教育;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明确了“师者”二字的内涵,言明了师者的使命和责任;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指出在做学问上,不应有高低、贵贱、长幼之别,而要以追求真理为准则。……千余年后,其精辟的论述依然闪光,依然是广大师者尊崇和践行的准则。

我至2008年考入PG福运象财神药大学高思华老师门下,至今已有两年,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以自身言行来践行中医传承的师者。特将跟师心得择其一二而述之:

生活中的老师有着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不仅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还常推广及众,因次,受他影响的人大都拥有很好的心态。

记得在一次门诊时,一位小患者的妈妈陪孩子看病时,提及自己常因工作事宜,身心俱疲,很是困惑。老师根据其自身状况劝导她说“向上走是人生(升),向下走也是人生(生)”。当时我没大明白,静下心来想想,也就理解了,老师既是在为她“解其惑、除心疾”、也是在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在一位智者的眼中,世人这是疲于名利所累,是以生命的耗损作为资本来换取名利,因此,其惑不解、其忧不除,这是在教我们治病求本,医心为上。还有一次,一位患者(某知名企业的负责人),30多岁,因短期内接连听闻知名企业人士过劳死的报道而感到恐慌,觉得自己也不行了,因为自己常有不明原因的偏头痛,前来就诊。导师除处方外,还还给他讲了个“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故事,安慰他只管坦荡做人,病自然会好,到不了要命的地步。当时也是不能够尽解其意,后来想通了,老师采用的是人生哲学的艺术手段来做心理疏导,与上面那个案例有相通之处,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教导我们要明白:治病求本,心病当然要医心,正如《内经》所说“上守神,下守形”,老师能够形神兼顾,可谓深得《内经》三昧。

老师的教学就是这样的充满着艺术色彩、哲学色彩、生活色彩,如果不用心去体会,就很难领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他早已把教育的优秀理念融入于生活当中。

老师教导学生一向因材施教,他说:“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好办。”在学术研究上老师鼓励我们要有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因为他做到了,他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做得到。老师硕士毕业时,其导师张珍玉老先生为其提了两幅字,一幅是“满遭损,谦受益”,一幅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前者是做人,是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嘱托,后者是做事、做学问就应该要有踏踏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老师对学生治学态度的肯定。因为老师在硕士期间曾提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中的“气、味”当为“阳、阴”的代词,而非多数学者(包括张老)所共识得“气”指“四气”,意为“寒热温凉”,“味”指“五味”,意为“酸苦甘辛咸”。几经论证,张老对学生的治学态度表示赞赏,并支持高老师公开发表文章。老师也为张老的胸怀和个人魅力所感,依旧将接力棒向下传递着,他常说,“对问题有看法,一定要溯本求源,不可人云亦云,即便是我说的,你们要是觉得不对,只要论据确凿,也应当反对”。对于很多人来说,老师竟然能容忍自己的学生反对自己的学术观点,简直无法想象,其实这正是没能理解广大胸怀同样是可以传承的真谛。

高师启迪后学,常以智慧和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教导后学,则能因材施教、合人之短长而教之;做人做事,立德立言,则躬亲示范、亲为楷模;如此正是师者之表率,后学之津梁……

(基础医学院 马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