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点击

健康报刊登我校傅延龄的文章:《疗效不与中药用量成正比》

发布时间:2013-04-10

《健康报》2013410日刊登我校傅延龄的文章:《疗效不与中药用量成正比》,全文如下:

疗效不与中药用量成正比

313日,本版《药量是中医疗效的生命》一文见报后,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引起了中医同行的广泛关注。本期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以供大家进一步讨论。

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剂量。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剂量是药方效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药方的效力。

多因素束缚药量

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其临床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中药临床用量存在着很多问题。相当多的中药,医生对它们的量效、量毒关系的认识是不够的,尤其是在复方应用的情况下,它们的量效、量毒关系更加模糊不清。这对于临床医生决定处方药量、保证处方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不利的。可以说,现在不少医生对于中药用量的把控带有许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盲目性和苟且性。

现在大多数医生都注意到中药用量与相关规定的冲突,他们对不合理规定感到拘束和无奈,且如今一些人对中药安全性的关注远远超过对中药有效性的重视。在他们看来,似乎中药可以不产生疗效,但不可以不安全;而为了保证用药安全,他们采取了一个最为简单但并不合适的做法:一刀切地严格甚至极度控制用量。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加强中药临床用量问题的研究。

施量须关注四点

1.处方药味数与药量的关系 张仲景方剂药味少,单味药物用量大。宋代以后,处方药味数依然不多,单味药物用量和全方总量却很小。近20多年来,中医处方药味数越来越多,单味药物的用量也越来越大。如果不考虑非治疗目的的加味,仅就治疗目的的加味而言,我们有必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加味对基本方有何影响和改变。每个处方都是极复杂的系统,各药味的用量是处方复杂性的重要因子;药味越多,复杂程度就越高。每加一味药,处方的结构包括量的结构将发生改变,进而其作用也将发生改变。我们不能认为一个基本的处方,无论你往里面加进多少味药,它的结构和作用都保持不变。

2.煎煮法与药量的关系 处方药量与汤液药量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别。一个完整的药方包含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药味、药量、制法和用法。临床上最常用的剂型是汤剂,最常用的制法是煎煮法。现在无论是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所服汤药的煮药方法基本上千篇一律,从另一方面讲也是无章可循。医生一方很少说明煎煮法,煎煮都是患者一方按照自己的经验去操作。煎煮方法影响汤药成分,影响汤药中各成分的量,因此也影响汤药的作用。

3.服法与药量的关系 中药服量是人们常常不够重视的事项。张仲景桂枝汤的服量,轻微的病例可能只需1服,或23服;稍重的病例可能需要一日2剂(6服),严重的病例还可能需要一日3剂(9服),昼夜连续给药。庞安时、许叔微等医家都提到过一日56次甚至78次给药,是普通服法服量的23倍,以保证足够的治疗量。从另一方面讲,也能保证用药安全。然而,我们目前普遍的做法是,无论什么疾病,无论病情轻重,都是一日服2次或3次,较少用服法来控制药量。笔者认为,部分中医临床疗效不高与此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4.病变与药量的关系 临床中药用量必须与具体病例相适应,轻病用小量,重病用大量;体质弱者用小量,体质强者用大量;对药物反应敏感者用小量,不敏感者用大量。笔者对历代与剂量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大量研究之后,总结出汉唐医家临床药物用量特点是广剂量、宽范围,随症增减用量;宋明以来医家临床药物用量特点是小剂量、窄范围,应该增大用量时,药量却上不去。笔者认为,目前中医临床药物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剂量太小,而是范围太窄,临床中药用量被限制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