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刊登我校翟双庆的文章:《内经》论术数养生
《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4月12日第五版刊登我校翟双庆的文章:《内经》论术数养生,全文如下:
《内经》论术数养生
运动保健一向是《内经》重要的养生理法,包含于其所提倡的“术数”养生之中。术数养生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处的“术数”专指养生方法和技术,张介宾注云:“术数,修身养性之法也。”具体指导引、按跷、吐纳、咽津等。“和”,为适中、恰到好处之义,说明术数养生的关键即为调和运用,不宜太过与不及。如张仲景《金匮要略》中云:“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华佗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模仿虎、鹰、熊、狼、鸟五种动物动作,创制出了称之为“五禽戏”的导引健身术。
由此可以看出,《内经》术数养生比运动保健的范围更广,除了如跑步、爬山、游泳、体操、太极拳等之外的传统有氧运动保健方法,还包括一些特殊的养生保健之术。正如《素问·血气形志篇》所云“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以下笔者将对特殊的、又便于实施的养生保健之术具体阐述。
梳发与擦面
《诸病源候论》曾云:“千过梳头,头不白。”头是诸阳之会,梳头能疏通气血、散风明目、荣发固发。梳发时间,一般可在清晨、午休、晚睡前。具体做法可结合手指按摩,即双手十指自然分开,用指腹或指端从额前发际向后发际,做环状揉动,然后再由两侧向头顶梳理、按摩,用力均匀一致,如此反复做36次,至头皮微热为度。
擦面,又称干洗脸。可疏通面部皮肤气血,增加肌肉的弹力、减皱及美容的作用。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具体做法先将两手掌互相擦热,然后两手由前额顺着两侧往下擦,擦至下巴时,两手再向上至前额如此一上一下擦面,共20次。除此之外,还可以专按鼻翼两侧迎香穴,促进鼻粘膜血循环,增强正常分泌,湿润鼻腔,并预防感冒和防治鼻炎。具体方法用两手大拇指基部的背侧,互相擦热,轻轻地沿着鼻梁两侧各擦20次,而后用两手食指尖端,点揉左右侧迎香穴各10次。
熨目与摩耳
《灵枢·官能》曰:“明目者,可使视色”;《灵枢·大惑论》亦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可见目与脏腑关系密切,常熨目可以养睛明目,使双眼明亮有神,气血健旺。具体做法在黎明时分,用两手相互摩擦,搓热后,将手掌放于两眼之上,这就是熨目,如此反复熨目三次。
《灵枢·官能》云:“聪耳者,可使听音”;《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朵及其周围是众多经脉汇集之地,所以摩耳有助于增强听力,疏通多条经络,清脑醒神。具体做法先按摩耳根,用两手食指按摩两耳根前后各15次;再按抑耳廓,以两手按抑耳轮,一上一下按摩15次,再摇拉两耳,以两手拇食二指摇拉两耳廓各15次,但拉时不要太用力;最后弹击两耳,以两手中指弹击两耳15次。古人还有“鸣天鼓”法,以两手掌捂住两耳孔,五指置于脑后,用两手中间的三指轻轻叩击后脑部24次,然后两手掌连续开合10次。此法使耳道鼓气,以使耳膜震动,故称之为“鸣天鼓”。
叩齿与咽津
《灵枢·五味论》云:“齿者,骨之所终也。”经常叩齿可增强牙齿的坚固,不易松动和脱落,使咀嚼力加强,促进消化。自古以来,很多长寿者,都重视叩齿的保健作用,尤其清晨叩齿意义更大。具体方法是先排除杂念、思想放松,口唇轻闭,然后上下牙齿相互轻轻叩击,先叩臼齿50下,次叩门牙50下,再错牙叩犬齿50下,需注意的是所有的牙都要接触,用力不可过大,防止咬舌。每日早晚各作一次,亦可增加叩齿次数。
另外,叩齿可以与咽津配合进行,先叩齿36次,后漱津咽下,每次三度九咽,时间以早晚为好,若有时间,亦可多作几次。
捏颈与捶背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此语虽只言头,但颈椎上连头颅,下接躯体,支配着颈部、躯干及四肢的许多活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颈椎的保健尤为意义重大。具体做法是先选腕骨、外关、肩中、风池等穴位进行按摩,同时缓缓转动颈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2次,然后将手掌握在后颈部,以四指和掌根用力捏起后颈6~9次,每日3次。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背部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按摩、捶打背部,可促进气血运行、舒筋通络、益肾强腰、调和脏腑。自己捶打时,两腿开立,全身放松,双手半握拳,自然下垂。捶打时,先转腰,两拳随腰部的转动,前后交替叩击背部、小腹。左右转腰一次,可连续做30~50次。叩击部位,先下后上,再自上而下。他人捶打时,坐位时,身体稍前倾;卧位时,取俯卧位,两臂相抱,枕于头下。捶打者用双拳沿脊背上下轻轻锤打,用力大小以捶击身体而不痛为度。从上而下为一次,可连续打5~10次。注意用力不宜过大、过猛,速度不宜过快,动作需协调。
摩腹与提肛
孙思邈《千金翼方》记载:“平日点心饭讫,即自以热手摩腹。”说明饭后摩腹不仅对于食物消化有益,对全身健康也有促进作用。具体方法是自左而右,可连续作二、三十次不等。也可以临睡前摩腹,具体做法是取卧位,用手按在腹上,先以顺时针方向,再以逆时针方向,各摩腹36次。
肛门,又称谷道,俗语有云“谷道宜常提”,说的即为提肛养生法。《素问·五脏别论》云:“魄门亦为五脏使”,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通过调理魄门,即肛门,可以影响五脏气机的升降,是调和五脏整体的重要枢纽。因此,魄门健康与否,对人体养生保健意义重大。提肛具体方法为:在吸气的时候将意念集中于会阴;然后用力上提肛门,连同会阴一起向上提;此时,肛门会紧缩,逐渐随呼气放松肛门。经常提肛有助于防治便秘、脱肛、痔疮等疾病,可以调和脏腑,调畅气血。
转腰与甩腿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灵枢·刺节针邪论》亦云:“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腰部活动大,负重多,为人体运动转侧的枢纽,也可以反映出肾气的强弱,所以很多传统健身术都非常强调腰部活动,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皆以活动腰部为主。腰部按摩具有温补肾阳,强腰壮肾,润肠通便等作用,可以舒筋通络,促进腰部气血循环,消除腰肌疲劳,缓解腰肌痉挛与腰部疼痛,使腰部活动灵活、健壮有力。具体做法是先转胯运腰,取站立姿势,双手叉腰,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可连续做8~32次。再俯仰健腰,取站立姿势,吸气时,两手从体前上举,手心向下,一直举到头上方,手指尖朝上,呼气时,弯腰两手触地或脚,如此连续做8~32次。除此之外,还可以叩击腰骶,用两手四指握大拇指成拳,以拳背部有节奏地叩击腰部脊柱两侧到骶部,左右皆叩击36次。意守腰骶部,并意想腰骶部放松。每天叩击腰骶,具有活血通络、强筋健骨之功。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练腿时必须注意膝部的保健,具体方法是:先站立甩腿,一手扶墙或扶树,一脚站立,一脚甩动先向前甩动右腿,脚尖向上翘起,然后向后甩,脚面绷直,腿亦伸直,如此前后甩动,左右腿各甩动20次。再平坐,上身保持正直,先提起左脚向前上方缓伸,脚尖向上,当要伸直时,脚跟稍用力向前下方蹬出,再换右脚做,双腿各做20次。最后站立两脚平行靠拢,屈膝做向下蹲,双手掌置于膝上,膝部向前后左右做圆周运动,先左转,后右转,各20次。
揉足底
《灵枢·逆顺肥瘦》云:“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人之双足为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相交接之处,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重要部位,因此,足部保健关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对足部进行按摩,可用手指头、指关节,也可使用按摩棒、按摩球等按摩工具。根据身体情况用揉搓或按压等方法按摩。作为日常保健,可在每个部位按摩2~3分钟,先左脚后右脚,每次按摩半小时左右。按摩的力度以自己能忍受为限。按摩中如发现有异常的酸、胀、刺、麻、痛的感觉,或皮肤有结节状、条索状、沙粒状等印迹出现时,说明其对应部位可能有功能性疾病,需要重点按摩。另外,还有按摩涌泉穴法。涌泉穴,足少阴肾经首穴,历来是人体养生要穴,运用得法可益肾补精、强身健骨。如《灵枢·本输》云:“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说明肾经之气源于足下涌泉穴,自足下出输至全身。具体方法是每天临睡前或醒后,用左手拇指按摩右足涌泉穴,用右手按摩左足,反复摩搓3O~50次,以足心感觉发热为度。此法具有滋肾、健脾、安眠、强身的作用。
《内经》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外相应。人体的各个部位,如头面皮肤、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等,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整体功能正常,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才能正常,若局部功能障碍亦必然会影响到整体功能。所以,《内经》才会提倡以上这些术数养生中最常用、最易用的保健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养生方法均应以适度为宜,以防过度损伤身体,如华佗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此观点与《内经》“生病起于过用”的意义相同,说明吐纳、导引、按摩等保健长寿之法,亦不能过度运用,否则对身体也是有害无益。
(宣传部)